明末一统之崛起(明末一统之崛起有声小说)
明末之藩王崛起
作者:574981
分类:历史小说
小说简介
天启七年,崇祯登基,朱以派摇身一变成为大明泰兴郡王世子,未来的第十代鲁王。鲁王并不好当,袭封两年,清兵入境,自缢而亡……朱以派不想死……于是,在大明朝最乱的时候,鲁王封地成了鞑子和起义军不敢窥视的存在……崇祯没钱的时候,鲁王拥有富可敌国的财产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明朝的统一,结束了元朝在中国近百年的统治,使全国大部分地区归于明朝的统治之下,将蒙古势力驱逐到长城以北。到了1368年,明帝国已成了有权继承中华帝国悠久传统的值得信赖的政体。中国本部的大部分都承认明朝的统治。 为后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明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完善周边疆域的防务,明王朝从加强对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策略。洪武年间,明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乌斯藏都指挥司,委派藏族上层僧侣充任宣慰使、宣抚使和安抚使等官职,赐给他们印信,借他们在藏族人民中的崇高威望,对西藏实施有效的管理。接着,明王朝又封哈密的统治者为忠顺王,代理朝廷总管西域事务。云南、贵州和两广地区,长期以来就是苗、瑶、彝、侗、僮、黎、傣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其权力很难扩展到这一地区。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明王朝先是在这些地区设立土司,后改设流官,专门负责这些地区的防务管理。
为了有效控制边远疆域,公元1409年明王朝的中央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负责管理西起额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并在那里驻守军队,设置驿站。其中一条主要的驿站线,北起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城,南接辽东,一直通往都城北京。
明王朝从其建国开始,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用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加固了北部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气势雄伟,蜿蜒13000多里。明代长城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成为世界上的一项伟大的古老工程,被现代的一位外国政治这家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明王朝的统治者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陆地周边防务外,还继承了元朝重视海防的传统,继续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军务,并于明洪武初年,开始在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以抵御倭寇。到了明朝中期,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已分别建立了54个卫所,(每卫约5000人);127个千户所(每所约1000人);230个巡检司;1338座烽墩烽堡,有效地防御了倭寇对我海疆的入侵和骚扰,维护了元代以来统一起来的辽阔疆域。
明朝的统一结束了,元朝在中国近百年的统治,使全国大部分地区归于明朝的统治之下,将蒙古势力驱逐到长城以北。
到了1368年,明帝国已成了有权继承中华帝国悠久传统的值得信赖的政体,中国本部的大部分都承认明朝的统治。
使中华大地再次回到以汉民族为统治民族的传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