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午夜理论在线不码(老子视频最新)
孔子和老子,到底谁高谁低?细想,其实这真没个准数!翻开史书,两人的履历都挺有意思。有人说孔子拜老子为师,得了道——别人却又觉得,真要论起“高低”,光凭客户谁是师谁是生,你也下不了结论,是不是怪纠结的?
世上多得是这种较劲的事,有人较学历、有人比家庭出身,有人看见师徒关系就劈头盖脸做判断。可偏偏,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故事被摆上来越看越难分个对错,反而越像是一桩糊涂账。史书里翻翻,老子比孔子年长岁,不过,等孔子离世九年后,老子才在人世上走完最后一段,这俩人居然一前一后过完各自的百年,难免让人想,关系到底有多深?
至少,有个事实扎在那:孔子三次去问道老子。师徒之名,没人争,问题是,这三次问道,谁占了上风?老子岁,孔子活到岁,经验上,理论上,似乎是老子带着孔子走。可真要这样粗暴下定论,恐怕让人不服——要不然那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哪儿来的?
孔子第一次去找老子那会,年方十七。少年懵懂,眼下局势混乱,周礼崩坏,社会失序,他难免迷茫。说实话,那时候他多盼着来个高人老人,给指条明路,最好带点仙风道骨。巧了,老子那年刚被免了守藏史的职务,也在外游历,俩人就阴差阳错地在鲁国某次出殡上碰头。
那天刚好遇上日食。老子说停就停,让送葬队伍靠边站着,一声不吭等天光恢复再走,哭泣也暂停。孔子觉得有门道,心里认定老子也是个重礼君子——礼这玩意,连死亡仪式都讲究,到底重要不重要?可是呢,好玩的是,老子爱礼,却不买孔子那一套“非周礼不可”的账。
初次对话其实带了辩论的味道。孔子摇着头,说天下乱,就是因为不讲礼,要恢复礼,百姓才能安宁。话没说完,老子反问,一条大河能倒流吗?他意思很明白:该过去的就过去,周礼只能顺势而为,不能硬拽回来。紧接着,老子直指问题根源——不是礼坏了,是人心生了私欲。只有内心清净,世界才能清净。听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两个思想体系,已经分叉了。
孔子不服。他认定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争,只要有礼做底线,争也能让国家进步。无为?那不就静止不前?他心里还是信周礼能拯救世界的。老子一句不吭,气氛就莫名紧张起来。到底谁说得对?难说!或许,真理总在不同立场反复拉扯中被不断刷新。
两人理念分歧、路径不同。你要说,之后就不再有交集吧?偏偏命运还就凑热闹,继续拉着这对“亦敌亦友”的师徒意外碰面。孔子岁那年,二度去请教。此时的他,阅历多了,再不是毛头小伙。连自家儿子都快到了自己当初初学问道的年纪,人生滋味尝尽,锐气收起,持重多了。
这回他跟老子讨论的是仁义。孔子最自信这块,觉得仁义就是最高的德行。老子偏不顺着他说,而是直接把仁义批得狗血淋头——说推崇仁义的社会,越推崇反而越背离本意,真正的仁义不靠宣传,不靠规章制度,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至此,孔子有点傻眼了——话都到这地步了,再顶下去只会让自己尴尬。
这次对话,老子的哲理成了孔子的醍醐灌顶。一连三天,孔子不说话,细细琢磨。弟子们都看不懂他的反应——可见,这次碰撞带来的震撼远大于前一次。老子的思路,像深夜冷水,泼得孔子从头到脚都醒了。
其实,这场思想交锋,说到底,是“作而为之”与“顺其自然”的较量。孔子更相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实干建设和师法前人。老子则讲“道法自然”,心性归真,极力推崇“无为而治”。两人的本事,像鱼鸟不同,各自通天入地。要真的评高下?也不容易。
等到第三次,孔子五十一岁,心性已沉淀得很。那时,老子也进入暮年。孔子自以为得六经精髓,却终究感慨怀才不遇,心里有了疑难:自己为什么得不到国君赏识?得到的答案,却是老子不着痕迹地否了他一大半主张。老子认为六经不过先王的陈迹,不是本源。道要顺天然大势,而非墨守陈规。
这回,老子还给出了自己一套方法论:人的生存取法大地,大地取法天地,天地取法自然规律,道就在变化和必然里。对孔子来讲,这种“高层次的抽象思维”,一时半会也参不透。他还不死心地追问,结果越问越迷糊。等过了段时间,才慢慢醒悟,觉得自己被打通了一道大关卡。
其实,孔子真的就全面输给老子了吗?这事儿也未必。老子冷静成片石,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却直截了当地落地。这就怪了,一方面,老子理论上在更高处俯瞰世界——很多现代人说他是“哲学家里的哲学家”。可实际施行时,儒家反倒成了社会主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才是真的渗透到衣食住行。或许,这就是后人更推崇孔子的现实根由吧?社会光靠“虚”,撑不起岁月经纬。
有人说,儒家适合多数人,容易“学会就应用”,道家则像攀高峰,悟不了就永远是门外汉。这点倒是蛮现实,尤其到了现今,讲究效率和规则,老子落地太难,孔子至少有条路可循。只不过,从思想火花来看,孔子的三次问道,让人与历史、现实都连在一起。
有学者还顺带提及,最好先学儒再入道。要先把做人这事干明白,再去追求“意味”,否则连温饱都搞不定,谈大道也没人理。这话虽然有狭隘的成分,但细琢磨生活点滴,意外未必全错。有人偏信道,结果飘着没着陆;有人成天钻研礼乐,最后只懂条条框框,活得规规矩矩,反倒没意思。不知道你怎么想?
两家思想,像是一根路上分出来的两条小径,一条通向现实,一条归向理想。孔子的方式适合“平凡人”,老子的标准,估计非得天资超众才吃得透。天分、人生、际遇交错,有人甘为蒲苇,有人愿作松柏。到底谁高谁低?真不定。您还觉得这个问题有答案吗?要是非得拎清楚,怕是得等时间再转几个圈。
终归一句话——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替代谁。正因为各自站在不同的地方,世界才有了看头。孔子也好,老子也罢,这片广阔天地,总是要同时容得下山川湖海与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