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3做知青(重返1973做知青林里最新章节)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主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配到农村、边疆。
2、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又一次发生经济“过热”,出现了所谓“三突破”,职工队伍的迅速膨胀,使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留城,一部分在乡知识青年也通过招工回城。
3、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1973年1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其中一条措施就是严格控制职工总数的增长。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山下乡为主。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1977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
从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运动后期也就是1968年开始到1977年,总共约2000万城市毕业学生下放到了农村,带户口的。
这中间也有过变动,1970至1973年这一段,下乡知识青较少,原因是城市发展经济需要工人员额。到了1974年,知青下乡恢复量大,直至1977年结束。
西昌知青博物馆,位于现西昌市月华乡,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是四川省当年最大的知青农场,该农场于1965年规划选点,1966年元月下旬开始有知青入住,现完整保存当年所建窑洞16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
将军第博物馆,是打开西昌的另一种方式,它原是一座“三进两院三天井木结构穿斗式”的将门府邸,建成于约清嘉庆至咸丰年间,为清代武翼将军柳相治的私人宅邸。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的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西昌市。1960年成立。原名西昌地区博物馆。1968年改为西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展览馆,1973年恢复原称,1978年改为现名。 馆藏文物5539件,一级文物 1件,为出土于四川冕宁县的明代成化年间昭毅将军李善墓的赤金束发冠。金冠呈长方形,长5.3厘米,宽2.7厘米,重31.5克。冠体用金丝编织而成,通体饰以卷草与菊花图案。
西昌知青博物馆、西昌将军第博物馆、彝族奴隶博物馆、西昌地震碑林博物馆、西昌兰花博物馆、
西昌主要是彝族人生活的地方,西昌有彝族文化博物馆,西昌也是我国卫星发射重要基地,还有航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