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向中国道歉(裕仁天皇向中国道歉是真的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天皇死了,中国没送花圈,只说了四个字。
年,日本昭和天皇去世。
这位当了大半个世纪天皇的老人,临走的时候仍旧没能等到亚洲几千万双眼睛的原谅。
他的葬礼规格极高,三军列队,国宾云集。
各国政要都来了,唯独东亚这边几个国家面色复杂,尤其是中国,迟迟没有回应要不要派人去。
中国外交部当时内部也争论了一阵子。
有声音说,国家礼仪不能缺,毕竟是邻国元首去世;也有人坚持,不能轻易放下那段血海深仇。
最后,中国还是派了代表,但钱其琛带去的不是哀悼词,而是四个字:“正视历史”。
这四个字,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套话,对日本来说却像石头砸进水潭,激起一大圈涟漪。
因为这四个字,说的不是现在,是那段他们始终不肯细说的往事。
裕仁坐上天皇宝座那年,中国正处乱世。
没过几年,日本就在中国东北搞出了“九一八”,随后又一路南下,卢沟桥、南京、武汉……一场接一场。
战后,德国那边是清算到底,谁干了什么,档案一翻,谁都跑不了。
可在东京,审判留了一手,裕仁没被追责,很多高层也被“保下来”,美国主导的安排,让不少战犯摇身一变成了盟友。
岸信介就是其中之一。
他当年在中国东北干的事,是放在档案里都看不完的。
战后他被抓了,但没关多久就被放了出来,还当了首相。
他当政的时候,对中国的态度也不算友好。
长崎五星红旗被撕事件,就是他在任时发生的。
中国人气得不轻,直接中断了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岸信介的外孙,就是安倍晋三。
他对自己外祖父的看法一向正面,这一点,在他任内关于历史问题的表态中也看得出来。
有些事,在他们家族里,是不可能否认的。
除了政界一脉相承的立场,日本社会还有另一层原因让他们不愿提过去。
那就是神道教的影响。
在神道教里,死者无论生前做了什么,魂魄都会归为“神”。
所以靖国神社才会把战犯也供奉进去,在他们看来,死了就是神,没什么好追责的。
这和西方基督教那套“忏悔”“赎罪”完全不同。
你说德国为什么能跪下?人家信的是罪有应得,赎了罪才有资格活得坦荡。
而日本这边,是觉得人死了,事就翻篇了。
这种文化心理,也让他们一直难以面对过去。
再说经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一路狂飙,成了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
那时候东芝、索尼、佳能这些牌子,中国人家家户户都想买。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够强了,强者说什么都算。
越是强,就越不想低头。
觉得道歉是弱者才做的事,强者不需要解释。
这也是日本社会一部分人的想法。
可问题是,强不代表什么都能不说。
中国当时态度很明确,来可以来,但要把话说清楚。
正视历史,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要有个交代。
钱其琛到了东京,参加仪式后,面对媒体再次重申了这四个字。
没有绕弯子,也没讲太多外交辞令,态度摆得很直。
日本方面当时也不是完全没动作,首相竹下登做了一些表达,说“遗憾”,说“深切哀悼”。
但这些词,和“道歉”“承认侵略”还是差了一截。
他们开了记者会,也对亚洲其他国家表示“歉意”,但整个过程还是让人觉得隔着一层玻璃。
从年中日建交开始,关系慢慢恢复,但总有些事让人心里不舒服。
教科书写得轻描淡写,靖国神社年年有人去,钓鱼岛问题时不时冒头。
这些事加起来,让“正视历史”四个字变得越来越重。
不少人拿德国做对比。
勃兰特当年在华沙跪下,不是作秀,而是把事情说清楚了。
所以德国今天在欧洲站得住,是因为他们把该说的都说了。
日本,如果不把历史说清楚,永远都绕不开这道坎。
裕仁天皇的葬礼,是一次仪式,更是一次姿态的展示。
中国没有缺席,也没有闭口不谈。
四个字带过去,没翻脸,也没退让。
这不是把事闹大,而是告诉对方:有些事情,不能跳过去不提。
后来日本那边怎么回应,有的说是态度渐渐放软了,有的说只是外交姿态变了,骨子里没变。
中国这边的态度没怎么改过,一直强调,把历史放在桌面上讲清楚,才好继续往前走。
裕仁死后,他的名字写进了课本,也写进了争议。
他的葬礼上,世界各国都来了,有的是真哀悼,有的是为了场面。
他那一生,见证了从侵华战争到战后重建,再到经济崛起。
可他离开得时候,亚洲有太多国家还没放下。
钱其琛回国后,没有开发布会,也没有做更多说明。
那四个字,已经说得够清楚。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年鉴()》,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委员会
《东京审判档案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战后日本政治结构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神道教与日本国家认同》,东京大学出版会
钱其琛回忆录《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