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空间之生于1958(随身空间之生于1958 更新时间)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考古业蓬勃发展,为了对明清帝王陵有全面的了解,以及为研究明史提供佐证材料,郭沫若、吴晗等历史学家提出了发掘朱棣长陵的考古计划,但遭到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的坚决反对。
最终,采取了折中方案,试掘万历皇帝的定陵,为将来发掘长陵做准备。
就这样,定陵成为中国主动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坐落在北京西郊大峪山下,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费白银八百万两。
1956年5月定陵开始发掘,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耗时2年零2个月。定陵出土了大量万历皇帝及其皇后生前使用过的随身物品及后来的陪葬品,其出土文物之珍贵,位列明朝第一位。
这篇文章的原名,并不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而叫《保卫红井》,是1958年前后由当时担任解放军日报福建记者组组长的张荣杰写的。
1925年9月被誉为小莫斯科的安徽定远县藕塘镇,张荣杰出生了。读小学时,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小学校长。可是没等读完小学五年级,他就参加红军儿童团,15岁便参了军,从此开启了一生的革命事业。
战争岁月中,张荣杰总是把书揣在棉袄里,学习用具放进包里,无论处于哪种危险环境,他总是随身带着,寸步不离身,“战争打得激烈,但他只要一得空,还是掏出书来就看。”张荣杰老先生的书房里,挂满了生前的书法作品。张奶奶说,其中一幅字,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不与妖桃争艳,岂随俗柳称妍。”在张奶奶的叙述中,张荣杰低调的背后,藏着他一生的执着。
作者是人教社小学语文室工作人员。
《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一篇记叙文,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语文教材 。作品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沙洲坝时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表达对先人的感谢与敬佩。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话。多少年来,当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当放声歌唱幸福的时候,就会想起毛主席这位杰出的领袖,就会想起他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不朽功勋。
毛主席题词编入小学语文教学室张荣杰编入教材o